
汶口南阁魁星楼和玉皇庙
南阁位于古镇大汶口东南门,阁是用条石做基础,条石上面是用块石发券而成洞形,洞下铺石路。人在阁下洞子中说话或走路重的,能发出回音,嗡嗡作响。夏天在阁洞中坐着休息,能感到徐徐的风从洞子中穿过,加上阁洞中常年不受太阳光直射,非常阴凉,所以在阁洞中乘凉,顿时就可以感到凉爽宜人,是夏天最好的避暑去处。
南阁的上面,是魁星楼殿堂。木制的门窗,雕刻的很精致,殿内庄严幽静,塑有魁星神像,他右手高擎朱笔,左手拿着宗卷名册,脚踩鳌头,脸长胡须,两眼瞪圆,炯炯有神,一身的浩然正气,目光直视宗卷名册,作下笔点状元之状。传说中他是主考生员点评状元之神。以前进京赶考的举子,凡有魁星庙的地方,举子都去庙里烧香,磕头拜魁星神,祝愿自己考试时能有个好成绩,盼榜上有名,得中当官,光宗耀祖,衣锦还乡,但是进京赶考光学业优文章好不行,还得看祖上和自己有没有积德,如果祖上没有积阴德,自己又好作孽,就是能做出好文章,在考试时有神鬼给你作乱,把考卷和好文章叫你糊里糊涂的写坏写错,甚至使你遭受牢狱之灾。传说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举子,他父亲是个大官,但是不是清官,在当地贪污受贿,搜刮民财,谁都不敢惹他。儿子依仗父亲的权势,在家欺负百姓,进京赶考欺压举子,作恶多端。结果在考试时竟把考卷中有“太子”的词句,神差鬼使地将太子的太字,下边的一点,点到了上边,成了“犬子”。考官在评卷时看到,将考卷呈给了皇上。皇上看后龙颜大怒,认为这是辱骂朝廷,下旨将这考生逮了起来。他的父亲知道后,忙写奏折向皇上请罪,但是在写的请罪书中,将自己的儿子称为犬子,却晕头转向的把犬字的上边一点,点到了下边,成了太子。皇帝看罢更加震怒,这简直是谋反,妄想篡位当皇帝,随下圣旨命刑部将他撤职查办,进监入狱,致使全家都被判了罪。这真应了所谓的“多行不义必自毙”的真理。
南阁魁星楼东是玉皇庙。庙内侧柏枝叶繁茂,高大挺拔,从南门外几里地的地方,都能看到它的树冠,进庙门就能闻到侧柏的清香味,整个玉皇庙笼罩在侧柏中。庙内平整宽阔,清静幽雅,殿堂雕窗画栋。在玉皇庙内还有三皇殿,内塑有三皇神像,三皇者,即伏羲、神农、黄帝是也。伏羲氏画八卦,造乐器,织鱼网,教人捕鱼;神农氏尝百草,作医书,教农种五谷;黄帝教人耕田地,造车船,作历数。三皇的功绩是巨大的,对中华民族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,受到炎黄子孙的尊敬和爱戴。
张家石牌坊
在古镇大汶口正南门里,山西街上,潘家胡同东口北有一座石牌坊,这就是张家石牌坊。牌坊是用巨大的麻岩石叠砌而成,底座是巨大的雕有风火轮纹的石头,夹砌着巨大的方形石柱,顶着一块巨大的石过梁,上层顶端覆盖着有雕刻的屋脊形和瓦垅形的石帽,歇山式四角挑檐,牌坊上方顶下正中两面有两块长方形石牌,四周都雕有花纹:一块立于北面,一块立于南面,立于北面的上书“旌表”二字,立于南面的一块雕刻细致,有龙纹,是牌位形状的,上书“圣旨”二字,雕刻的字是阳文,全用正楷书写。据传说,张家在汶口是个大户,有些土地和家业,主人是个有名的人士,他忠厚老实,从不为非作歹,对朝廷也忠心耿耿,他每逢救灾,都拿出一些银两,深得朝廷的青睐,跟邻里百姓也和睦相处,凡遇到困难有求于他的,他都救济或帮助解决,凡有善事,他都乐意捐赠,因此受到了邻里百姓的爱戴和尊敬,有的人尊称他为张员外。
张员外家的庭院在汶口来说算是数一数二的了。宽阔的门楼,门上两边有挂灯的钩,进黑漆大门,绕过写有大福字的影壁墙,有东西两厢房。进二门有屏风隔扇,平时不开,由两边进入,便是厅房,厅房两边是配房。前后院落房屋全用合瓦建造,修的讲究,有雕刻精细的窗扇,透花的窗棂,油漆的厅柱,厅房前墙上边有精刻的福字砖雕。这厅房是会客和全家人吃喝坐落处,桌椅和条几油漆的发亮,八仙桌上细瓷沙白的茶具摆放整齐,雕刻着福字和有鹿相的太师椅分列两边。条几上摆放着一些古董和瓷器,还有插花的花瓶,花瓶上有技艺精湛的山水人物绘画,墙上挂有名人字画,气派文雅。
由厅前角门进入后院,是内眷居住的寝室院落,洁净清静。院墙有一月亮券门,墙上砌有各种样式的透明花墙,可以窥视花园中的景致。由月亮券门有甬道通入花园。甬道用鹅卵石铺成,既光滑又美观。花园内有假山,上有茂草,山旁有绿竹数簇,迎风摇曳,花园内种有各样花草,春天的牡丹,夏天的荷花,秋天的菊花,冬天的梅花,从春天开始花卉陆续开放,一年四季都有花欣赏。园内还修有鱼池,内栽子午莲,叶浮水面,花亭立叶中,金鱼品种多样,游嬉水中,垂柳数株,随风飘荡,人游园中,心旷神怡,亲朋好友或邻里百姓去他家都要逛逛花园,浏览一遍,因此张员外不但人品好,有声誉,连他的花园也很有名气。张家因乐善好施,因而受到了邻里百姓的爱戴和尊敬,也得到了当地官员的重视。当地政府官员和邻里百姓将他的功绩上奏朝廷,经皇上恩准,下了“圣旨”给张家。在古镇大汶口那时较繁华的地段,建造了的“圣旨”和“旌表”字样的石牌坊予以褒扬。
龟碑的传说
从古镇大汶口往西北约三里许,在土门头庄南约二里许,有一条由汶河石桥,连接着从汶口西南门通往泰安济南的大路。在大路旁东有一座龟碑,龟碑座四方用乱石砌成,约一米高,上面平整,龟碑居其中。石龟昂头伸脖,两眼直瞪,鼻孔大而深。关于这石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。它有一个怪灵性,好喝油,凡从此路过的,甭管什么车子,只要到龟碑时,都得要给碑下的龟把研车油往嘴里抹一抹,不然的话,你推的车子就显得很沉,给它抹抹油,你推的车子显得很轻,很灵活。因此石碑下的龟从嘴到脖子有厚厚的一层油,在夏天太阳暴晒下,石龟头部发亮,往下流油。
龟驮的碑是清朝道光年间所立,高约3米,宽约80公分,厚约30公分。碑的正面,用正楷书写,阴刻四个大字“松柏同筠”,字有30公分,深刻有2公分。顶覆碑帽,上面半园形,正面凸刻二条盘龙嬉珠,珠子边缘上有一处砸破的地方。被砸破的地方,有一片黄色痕迹。传说这珠子边被砸的地方,有一金翅鸟在里面宿着,能屙金子,但谁也不知道。有一天,一个南方人做买卖从此路过,在龟碑下歇息,抬头看碑文时,见到这碑上的珠子边是宿着一个金翅鸟,歇息后便没再往北去,返回汶口找了一家客店住下,向店主要了一条大绳和锤子。店主问他干什么,他光笑不说,店主也没再问。这南方人酒足饭饱之后,便去房中睡觉。到了夜里,听听店里没有动静,自己带上绳和锤子,悄悄出了店门,直奔龟碑。到了地方,上到龟背上把大绳拽到碑上面拴结实,自己爬上去,用锤子把石珠子边砸破,取出那个金翅鸟装好。做完这一切,就又回到店到房中睡觉,谁也没有看见。第二天早上向店主算了账,把借的绳子和锤子还给了店主,自己便回到了南方家中,从此这个南方人就凭这个金翅鸟屙金发了家。龟驮的石碑上的石珠子边,从此也就留下了被砸了的那一处金黄色的痕迹。
在龟碑北约30米处,在大路东有一土谷堆,高约三、四米,围有几十米。这个土谷堆,老百姓叫它人冢子。传说这个人冢子挺有灵气,附近村庄的人家如有红白喜事,使用瓷器家什什么的,可到晚上拿着香、纸去人冢子前烧了磕头,说出自己需要什么东西,要多少,到天刚明去取时,所要的物件已经摆在那里,使用后再如数到夜里送回。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。
后来有了个自私的人,出了孬心眼子,把借的东西,留着自己常用不还,有的人就跟着学,从此再有人需要用什么物件的,再去烧香、纸也不灵了。这就是因个人的自私自利,是损人利已作的孽,遭到广大老百姓的唾骂。
双碑(亦称芳碑)
在古镇大汶口的东北,城子的东南汶河西堤下面,有一条大路,向东北通大吴、柏子、申村等村庄,下河堤过河向东通南、北藤村、西住房村等村庄,向西南便是汶口。正好这里形成了一个三叉路口,以上村庄的人走亲访友,赶集上店,这三叉路口是必由之路。在路南有两座石碑(俗称双碑或芳碑),面南背北。一个有碑帽,一个没有,一个高,一个矮,一个宽,一个窄,一个厚,一个薄。立碑的年代不同,一个在康熙,一个在雍正;所记载的内容不同,一个是见义勇为者,一个是终身守节者;所褒扬的人物不一样,一个是男的,一个是女的。碑的上方都有横刻的“百世流芳”四字。见义勇为者,记载他是为了救助被强盗拦路抢劫的人而牺牲的。终身守节者,是记载一位妇女,婚后丧夫,为了忠贞爱情,不移志于人,而且对待年迈的公婆,百般孝敬,无微不至,从无怨言,伺候到终生。
两座芳碑所处的地方,正是人来人往较多的三叉路口。石碑的四周无树,没有凉快的地方,所以有的人走到石碑间,就迁就石碑的荫凉坐坐歇息一会儿,喘喘气,因此能使人见到碑文内容所褒扬的人物,启示后人,要学见义勇为者,做有利于人的事,做有利于社会的事。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化众人,教导老百姓做好事,树碑立传,“百世流芳”。
“名教完人”匾
大汶口镇西二里有一个村庄,叫卫驾庄。这个庄子名字的由来是因为在村西有皇营而得名。皇营是清朝皇帝康熙、乾隆出巡江南而建造的行宫,为了保卫圣驾,冠以庄名。这个庄以王姓居多,是望族。在这个庄里有一户人家,大门有门楼,在门楼的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,木制黑底金字,上面雕刻着“名教完人”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,是用正楷书写,字迹端正,苍道有力,可能是出自名人之手。大门两旁有对联一副,上联:忠厚传家远,下联是诗书继世长,横批是“书香门第”。据说这家的老先生是一位正人君子,忠厚老实的私塾老师。他知识渊博,经验阅历丰富,教学严格,一丝不苟,对所教的经书讲解透彻,所教学生,认真学习,都能领会真谛,因此这位老先生的私塾很出名,他教出来的学生,经过各级的考试,大多榜上有名,有的做了官,光宗耀祖,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。很多功成名就的学生,不忘恩师的教育和培养,出自诚心和敬意就给老恩师挂上了“名教完人”的匾额。内涵是说这位老恩师、老先生是名师,所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,都能成器,都能立业,成了有用的人,也就是“名师出高徒”。这块匾额在汶口一带也很出名,一般的老百姓都知道。有些人光爱吹牛、说谎、扒瞎话、不实在,做事叫人没办法相信,所以对这种人,当地有一句歇后语来形容这种人:“卫驾庄的匾——明叫玩人”,将匾额的“名教完人”四个字改了三个同音字,把原来有褒扬意义的内容变成了贬意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