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经石峪
        发布日期:2011-02-23 15:27 浏览次数:

          

        经石峪位于斗母宫东北,有岔路相通。峪中有缓坡石坪,上刻隶书《金刚经》,俗称晒经石,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“曝经石”。经刻现存1067个字,无年款和书刻者,学者多疑为北齐人所书。经刻结体宏阔自然,富于变化,书艺之高、字体之大、规模之巨,世所罕见。《书法律梁》称其为“大字鼻祖”,康有为誉之为“榜书第一”。

           经刻北断崖若斩,溪水漫石而下,似横阔短帘,名水帘泉。崖上有“枕流漱石”、“千古奇观”、“冷然清韵”诸刻。西侧石上有宋政和年间陈国瑞题刻。1965年,为使经刻免受冲刷,在崖北筑坝拦水西流。1982年,经刻四周建石栏保护。

           石坪东北原有明人刻《大学》,俗称大学圣经。万历年间都御史李邦珍在东侧巨石上大书“经正”,并有注语,劝人弃释归儒。《大学》经刻于清康熙年间毁。

           经刻西北有巨石,高约5米,宽约13米,石辟为两半,上题“试剑石”,又名仙峡石。万恭于明隆庆年间依崖筑石亭,崖摹刻《高山流水亭记》。万历年间崔应麒摹刻草书《晒经石水帘诗》:“晒经石上水帘泉,谁挽银河落半天。新月控钩朝挂玉,长风吹浪暮疑烟。梵音溅沫干还湿,曲涧流云断复连。选胜具觞恣幽赏,题诗愧乏笔如椽。”亭于1965年移西山谷口,额“高山流水”,又额“源头活水”,柱联:“天门倒泻一帘雨,梵石灵呵千载文。”

           经石峪四面环山,深谷幽奥。龙泉峰耸峙于东,锐若茁笋;炮高岭横亘于西;涧水自东北三叉沟乱石中泠泠而出,绕龙泉峰流入中溪。

           返回盘道北行不远,有石桥横跨,名注水流桥。桥西北危崖耸立,飞瀑散珠,如带若帘,名天绅岩,俗称水帘洞。岩顶山坳北侧有明代文学家钟惺、林古度、吴惟明3人即兴合作《水帘诗》摹刻。

           天绅岩东北有群石峭例如笋,题刻“万笏朝天”,锐锋丛生,景观独特。

           天绅岩北为登仙桥,俗称东西桥子。桥西南遍地红沙石,名红沙岭。桥北东侧有古洞如棚,可以容马,明代吴维岳大书“歇马崖”。旧传吕洞宾曾在此崖上留墨。

           北为总理奉安纪念碑。1929年6月1日为纪念孙中山安葬南京而建。

           又北,古柏夹道,浓郁遮天,人行其中如入洞穴,虽炎夏酷暑而凉气宜人。清代张玢题“柏洞”。

           柏洞北有古槐4株,高大擎云,蔚然葱翠,传为唐槐,其地名四槐树。后又衍生3株。1987年夏,路东一株古槐被风雨摧折,横拦盘道,游人自下而过,遂成拦路槐。

        来源:项目部
        关闭
        打印
       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